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弋阳 > 历史名人

谢叠山:与文天祥齐名,精神传承方志敏!

来源:弋阳县人民政府发布时间:2023-06-04 11:19:00字体

他有着状元之才,

却因抨击朝廷失之交臂;

他一生气节,

宁死不入元朝为官。

今日《爱问》,去上饶弋阳,

寻访“与文天祥齐名,精神传承方志敏”的南宋民族英雄谢叠山。


“爸爸,这条路为什么叫叠山路?

是为了纪念一个叫谢叠山的人啊。

谢叠山?他是谁啊?

他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行走在南昌的叠山路上,

相信有不少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叠山到底是谁?

今日《爱问》,一起去上饶弋阳,

找寻被遗忘的叠山故事。

江西有两座(爱国主义)大山,

一个叫文山,一个叫叠山。

文天祥的号叫文山,

谢叠山的号叫叠山,

其实他的真名叫谢枋得。


行走在信江河畔、古香古色的叠山书院里,

弋阳县博物馆馆长翁志强

说起乡贤叠山先生滔滔不绝,

一脸自豪。

谢叠山比文天祥大10岁。

两人的渊源,

从谢叠山30岁时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开始。


本来是两个人第一名第二名,

后来说谢叠山的文章对朝廷有抨击,

但是又有才华,

贬为二甲第一名,

文天祥就变状元了。


因为在对策中指责当朝丞相董槐及宦官董宋臣等权贵的腐败和罪行,

与状元失之交臂的谢叠山愤然抛弃功名,

返回家乡,

以教书、占卜为生,

并积极组织民团抗金。


和文天祥一样,

谢叠山生命的终点同样悲壮。

文天祥被俘后拒绝招降,

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

在元大都从容就义。

而谢叠山被俘后绝食自尽于元大都的悯忠寺,

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法源寺。



“用这种标准,

谢枋得死的不是没有意义了?”

“谢枋得死的意义有他更高的价值标准,

这种标准,是人为他的信仰而死,

就是意义。”

这是台湾知名作家李敖小说

《北京法源寺》的片段,

他把不少的笔墨,

留给了在悯忠寺

悲壮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的谢叠山。

南宋灭亡后,

山先生守节不移。

元朝曾先后五次派人来诱降,

都被他严词拒绝。

他曾写下《却聘书》:

“人莫不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

谢叠山做到了!


把他抓住了,

送到北京悯忠寺,

现在叫法源寺。

他一个人去北京,

在路上基本上也没吃饭,

在悯忠寺绝食自杀了。


在弋阳叠山书院的长廊里,

篆刻着谢叠山留给世人的不少诗词。

细细品读,荡气回肠。


九十萱亲天下稀,

平生教子欲何为。

楚王肯立韩公子,

良也归韩亦有辞。

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诗人,

谢叠山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文学评论。

其中有五首《思亲》诗,

每首都以“九十萱亲天下稀”开头。

您刚才听到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谢叠山的母亲桂氏,

是个知书达理、深明大义的人。

这些《思亲》诗表达的

不仅是流落异乡的叠山先生对母亲的思念,

更有对母亲教诲的一生践行。


他的老母亲,90岁了,

盼儿子回来。

他说你平生教我什么?

他本来想成为一个正直的官员,

一旦成不了我就辞去任何东西,

凭良心嘛。


元军攻占弋阳后,

拘捕了桂氏,

逼她说出儿子的下落。

桂氏临危不惧,

从容回答:

“老妇今日当死,不合教子读书知礼义,

识得三纲五常,是以有今日患难。

若不知书,不知礼义,

又不识三纲五常,那得许多事!

老妇愿早死。”


谢叠山也经常这样教育子女,

曾写了两首《示儿》诗给两个儿子。

谢叠山殉国时,

儿子谢定之麻衣跣足

把父亲遗骨从大都背回故乡弋阳安葬,

终生不仕元朝。

谢叠山的妻子李氏和小女儿,

宁死不屈,自缢身亡。

长女谢葵英得知父亲自尽的消息,

变卖家产,为乡民造了一座石桥,

然后投水自尽。


他家里包括堂兄弟都自杀了,

谢叠山一家人都是忠烈的。

十年无梦得还家,

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几次抗元斗争失败后,

由于元军的追捕,

谢叠山被迫隐姓埋名,

弃家逃亡福建,

长期流亡在穷山野岭之间,

以算卦、教书为生。

他每天穿着麻衣草鞋,

向东而哭,

悼念已亡故国。


在福建流亡的八年,

也是谢叠山诗词创作的高峰期。

他的诗词反映人民疾苦,

痛斥南宋的昏暗和大臣们的卖国求荣,

表达对复国还乡的强烈愿望。

这首《武夷山中》正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他在武夷山算卦为生的时候,

又想回家,又回不了家。

自己为了想成为梅花,

没办法,在外面流浪。


1284年,谢叠山来到福建安溪,

有感这里民风淳朴,

又发现这里泉甘土赤,

气候适宜,便极力劝导山民垦荒种茶。

他带去的斗茶赛艺、品茶论道的茶文化,

让一方百姓世代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谢叠山离世后,

安溪民众尊他为“茶王公”、“茶神”,

后来还集资兴建了“茶王公祠”。


在福建大概有9个寺庙是纪念他的。

我们去了,你说是叠山家里来的,

对你热情得很。

为什么海边上又纪念他呢,

他组织了民团抗倭。

弋阳博物院馆长翁志强领着爱问记者驱车赶往40公里外的叠山镇谢家村。


这个房子是谢氏祖屋。

(这块地方是真的,这块天井)没动。

我们来的时候已经就是那一点点了,

根据他当时的房屋结构把房子(复原),

基本上是明清的建筑。


谢氏祖宅所在的叠山镇谢家村,

是弋阳县最为偏远的自然村之一,

村里有不少谢氏后人。

这两年,当地对谢氏祖宅进行了修缮,

还建起了叠山广场、叠山文化长廊,

广场中心伫立着一尊333的谢叠山雕像。


谢家村随处可见茂密的竹林。

站在旧居的大门口,

远远近近也都是青青翠竹。

竹,正是谢叠山最为钟爱的植物。


梅兰竹菊的诗他都写过,

气节他也崇拜梅兰竹菊。

这里四周都是竹林的村庄,

他一直对竹子很崇拜。

新篁娟娟如绿玉,

潇然出尘淡无欲。

清风明月谁主张,

留得此君在空谷。


谢氏祖宅的门前有一条小溪,

通往信江河。

当年谢叠山就是从这里坐着竹排出去读书。

祖宅中,悬挂着谢叠山最有名的一副对联:

“清明正大之心不可以利回,

英华果锐之气不可以威夺”。


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基本上一样,

一颗清明正大的心不可以让小名小利所利回,

朝廷收买他做官他不去,

他的才华不能让刀枪威逼夺走。


明景泰七年九月,

谢叠山与文天祥同赐谥号,

文天祥赐忠烈,

谢枋得赐文节。


谢叠山墓

位于弋阳县港口乡上坊村羊角亭山上,

苍松劲竹掩映。

世界各地的谢氏后人时有来这里拜谒。


在中国,

不少地方都保留着与谢叠山有关的文物古迹,

北京还建有谢叠山祠。

谢叠山殉难24年后,

他的门生在江西弋阳县城建起了谢文节公祠,

后来改称叠山书院。


原来在现在一小那边建过,

后来又建到下面,经常涨水,

后面就往山上移。

是陆续迁上来的,

东一栋西一栋,有7栋房子。

那时候上课会淋雨,

大家就用长廊把七个房子连起来了。



叠山书院面积有近7000平米,

元明清三朝的古建筑由长廊连成一体,

错落有致,绿荫遍地,依山面水,

信江、龟峰尽收眼底。

叠山书院的牌匾

最早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所题,

后来这块牌匾遗失了。

如今我们看到的“叠山书院”四个字,

是由新中国成立后

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题写的。


我们维修叠山书院的时候到处找匾,

林则徐的找不到了。

老省长回来题了一块,

文革的时候取下来,

厨房拿去剁菜了,

大家一翻,

匾在这里,

四个字在下面。


叠山书院因纪念谢叠山而建,

方志敏、邵式平等人从小都在叠山书院读书。

他们曾在书院的桂花园秘密组织了

赣东北第一个革命青年的先进组织

“弋阳九区青年社”,

并发动了声震江西的弋阳人民抵制日货运动。

可以说,方志敏的爱国主义精神,

正是谢叠山精神的延伸。

但如今,后人“只知方志敏,不知谢叠山”。


这里是老师办公室,

学生就往这边后面去上课,有一排教室。


直到1997年,叠山书院里一直有学生就读。

当地人江琛回忆了20年前在这里读书的情形。


那时候老师没有过多说这个。

知道这是方志敏读书过的地方,

但是不知道谢叠山、为什么叫叠山书院。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谢叠山,

如今,

弋阳县的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叠山书院春游,

还曾在这里举办过“叠山论坛”,

叠山书院也在不断进行着修缮。


时光荏苒,据说谢叠山没有留下真迹,

遗物也仅仅保存下了

一方砚台、一个古琴和两枚印章。

但他的气节和精神

700多年后仍在不断影响着后人。

谢叠山有一句名言:

“大丈夫行事,

论是非,不论利害;

论顺逆,不论成败;

论万世,不论一生。”

这是谢叠山一生的写照,

也不断为后人所引用着、景仰着、同行着。



本期主创


以上内容来自《爱问》节目(江西新闻广播 FM104.4 AM729每周一7:30播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分享文章到
TOP 打印 关闭
手机客户端
手机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用户邮箱
回到顶部
Baidu
map